English

专家型工人——张玮

1999-05-0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

这是焊接行业一次高规格的聚会——全国焊接协会成立十周年庆贺大会暨学术研讨会,八方人才荟萃,九州能手云集。会议登记册职务职称一栏里,随便看去,都是高级工程师、教授,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后面大方清晰地填写着“工人”二字,就是这个唯一的工人,在会议结束不久,接到通知,其论文荣获“全国十佳”。

接下来的两年里,他又成功研制出“选矿用耐磨弯头”和“选矿用耐磨阀门”,1995年获得国家两项专利,后一项被中国专利局评为中国最新、高、精2000项专利技术之一,荣获“当代专利科技成就博览会”银奖。

他就是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田庄选煤厂管工班长张玮。

要想干好工作,就得有真本事

张玮不是天才。1970年,初中毕业的他被招工到田庄的选煤厂当电焊工时,第一次独立干活是焊几个螺丝帽。在别人手上灵活自如的焊枪,自己就是攥不稳,好不容易“沾”上的几个螺丝帽,硬是与螺丝不接茬,稍用力,又掉了。面对众人期待的目光,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当时,平顶山矿务局已经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企业,满腔豪情要在这里奉献青春的张玮,深深感到了学技术的重要。父亲早亡,母亲鼓励他:人生在世,得有一手真本事,才能有所作为。

焊接在企业应用广泛,头戴焊工帽,手拿焊枪,是宣传品上常见的工人形象,但是电焊这个活儿,当张玮下决心掌握时,才发现这门看似只是实用的操作技术,其实涉及到物理、化学、数学等多门学科,是个心到手才能到的行当。“我的运气好,”张玮对记者说,当时平顶山的“焊接大王”杜留根师傅就在选煤厂。小张玮成了他的影子,白天认真琢磨师傅的每个动作,苦练基本功,晚上借来高中课本,一册一册自学。最难办的是电焊专业书,那时的书店里根本找不到,张玮四处搜寻,终于从一个老工程师那弄到一本。他如获至宝,熬了几个通宵,硬是把这本书一字字抄了下来,至今,他的书箱里还有二十多册这样的“手抄本”。

机遇不负有心者。科技的春天和80年代一起来临时,张玮在1983年首届全市青工技术大比武的赛场上,一举夺得全市电焊冠军,被市政府授予“技术能手”称号。次年当上了市焊接学会副秘书长,同时成为全国焊接协会会员。1985年西安交通大学开办焊接本科班,张玮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高等学府深造。为了充分利用时间,他把饭碗塞进随身的帆布包里,早上从宿舍出来,深夜才回去。有时累得实在睁不开眼睛,就用清凉油“刺激”一下。一年时间里,他用去了100多盒清凉油,修完了大学本科焊接专业四年的13门课程,门门成绩优良。

我最满意的成果在企业

从80年代开始,张玮每年都有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或学术会上交流,攻克的技术难关和取得的学术成果不计其数。“你最满意的成果是哪一项?”每当他面对这样的提问,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最满意的还是在企业做的那些事。”

张玮说的是心里话,他的创造发明总是出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。

选煤厂的突出特征是管道多,水、油、风管和输送磁铁矿粉的介质管,加起来长度超过50公里。这种“重介质浮选联合工艺流程”的管道泄露问题,在国际上都属难题。田庄选煤厂又是70年代用“大会战”方式建起的,跑、冒、滴、漏现象严重,弯头的地方往往是补丁摞补丁,有时焊补不及,干脆用塑料袋缠,一个月下来,塑料袋就用了100多公斤。生产现场黑乎乎的煤泥水四处横流,上班穿胶鞋才进得去车间,为管道停产维修更是家常便饭。管工班活脏人累,15年换了13任班长,张玮是第14任。管道并不是他的强项,可他看到因此拖了全厂的后腿,心里比谁都着急。白天,他一身煤水满脸油污带着大伙搞检修,晚上开始系统自学管道安装、机械制图、阀门制造知识,决心从根本上改变管道制约企业生产的现状。不久,他就攻克了“带油速焊法”。张玮当班长的11年里,带着大伙完成了100多项大中型工艺管道改造、安装工程项目,全厂70%以上的管道改变了模样,由于管道原因影响生产的时间由他接任时每月20多个小时,下降到现在的1小时,还创造出连续几个月为零的好成绩,每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,同时节约了大量钢材,降低了巨额原料能源消耗。

张玮练就的一手绝活,屡屡为社会解决难题。1994年,河南省七届全运会即将在平顶山举行的关口,焦化厂焦炉焦杆烧毁变形,面临全市煤气停供,专门维修厂家也无能为力。张玮应邀出马,采用高难度的“换腹板”工艺,使长30米、重10吨的庞大钢铁手臂重新运行;1986年5月,武汉钢铁公司进口设备配国产件的项目中,需要在500多公斤重的紫铜结晶器上,封死14个40多毫米的通道。紫铜本来是焊工的高难度工艺,况且是个大家伙。张玮详细计算好参数,设计一个简易地炉,在上千度高温中作业,一次焊接成功,被专家称为“填补国内传统工艺焊接特大紫铜件的空白”。

“我的技术属于矿山”

一次,张玮随集团公司劳模代表团到新加坡考察,当地人知道他的身份后,一直紧追不舍,告诉他手工电焊在当地非常吃香,许以高薪挽留,被他一口回绝。在国内,这样的诱惑更多,张玮的手艺和专利,随着经济的发展,含金量越来越高。当年,和他一起参加首届青工比武的各项工种前5名,如今也都离开本行当了中层领导。面对这些,张玮总是说:我的技术属于矿山。

从工人到专家,平煤集团是他成长的摇篮。西安交大进修,是张玮技术进步的一次飞跃。当时,这个学习机会是张玮自己听说后联系的,向厂里说明情况后,从厂长到车间主任一路绿灯放行,学习期间,工资照发不误;技术革新,原材料是最基本的保障,在选煤厂,只要是张玮造的材料计划表,早报早批,晚报晚批,要多少给多少;在矿山,住房困难是普遍现象,选煤厂第一批家属楼竣工,就参照厂级领导标准为张玮解决了一套住房;集团和厂里有关部门,尽其所能,为张玮晋升了工人技师,推荐他当上了省劳动模范,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……

张玮从没想过离开矿山,而是要用更高的形式回报矿山。他根据自己的经验,推出“岗位技校”的做法,首先在管工班青工中试行,除了手把手把整套技术传授给青工,还拿自己技术革新奖金买书送给青工,使他们从理论上掌握要领。最近一次全市青工焊接大赛中,张玮的徒弟个个获得好成绩,不少人已拿到电焊工证书,在岗位上挑起了大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